AF的原始意義是根據二維形態觀察得出的具有針狀形貌的一種鐵素體。針狀鐵素體一般在非金夾雜物處非均勻形核,然后從這個形核地點向許多不同的方向輻射生長,典型的針狀鐵素體組織常見于管線鋼焊縫金屬組織。由于AF生長時取向隨機分布,不存在與原始基體的位相關系,能夠有效地阻止裂紋的擴展,故具有很好的力學性能,特別是韌性。針狀鐵素體的概念是由Y E Smith在1971年提出的,它是指低合金高強度鋼中所形成的一種不同于鐵素體―珠光體的類貝氏體組織,是微合金化鋼在控軋控冷過程中,在稍高于貝氏體溫度范圍,通過切變和擴散的混合相變機制而形成的具有高密度位錯的非等軸鐵素體[8]。針狀鐵素體在光學顯微鏡下的形貌特征是不規則的鐵素體塊,并不是針狀,這里所說的“針狀”形貌是在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下觀察到的形貌。TEM下AF沒有規則外形形貌,尺寸大小不等,但針狀形貌的長軸方向大部分平行排列,針內具有高密度位錯亞結構,晶粒間以小角度晶界為主。另外,光學顯微鏡下在AF晶粒內或晶粒內分布著細小的灰色顆粒,這些灰色顆粒為具有較高碳含量的馬-奧(Martensite/Austenite, MA)島。